学子专区—ADALM2000实验:发射极跟随器(BJT)

目标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简单的NPN发射极跟随器,有时也被称为共集电极配置。

材料

  • ADALM2000 主动学习模块
  • 无焊面包板
  • 跳线
  • 一个2.2 kΩ电阻(RL)
  • 一个小信号NPN晶体管(Q1采用2N3904)

说明

面包板连接如图2所示。任意波形发生器W1的输出连接至Q1的基极端子。示波器输入1+(单端)也连接至W1输出。集电极端子连接至正极(Vp)电源。发射极端子连接至2.2 kΩ负载电阻和示波器输入2+(单端)。负载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负极(Vn)电源。要测量输入-输出误差,可以将2+连接至Q1的基极,2–连接至发射极,以显示示波器通道2的差值。

Figure 1. Emitter follower.
图1.发射极跟随器。

硬件设置

波形发生器配置为1 kHz正弦波,峰峰值幅度为4 V,偏移为0。示波器通道2的单端输入(2+)用于测量发射极的电压。示波器配置为连接通道1+以显示AWG发生器输出。在测量输入-输出误差时,应连接示波器的通道2,以显示2+和2–之间的差值。

Figure 2. Emitter follower breadboard circuit.
图2.发射极跟随器面包板电路。

程序步骤

配置示波器以捕获所测量的两个信号的多个周期。产生的波形如图3所示。

Figure 3. Emitter follower waveforms.
图3.发射极跟随器波形。

发射极跟随器的增量增益(VOUT/VIN)理想值为1,但总是略小于1。增益一般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Equation 1

从公式可以看出,要获得接近1的增益,我们可以增大RL或减小re。也可以看出,re是IE的函数,IE增大,re会减小。此外,从电路可以看出,IE与RL相关,如果RL增大,IE会减小。在简单的电阻负载发射极跟随器中,这两种效应相互抵消。所以,要优化跟随器的增益,我们需要找到能在不影响另一方的情况下降低re或增大RL的方法。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跟随器,因为晶体管VBE本身的DC偏移,在预期的摆幅内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差值应是恒定的。受简单的电阻负载RL影响,发射集电流IE会随着输出上下摆动而升高和降低。因为VBE是IE的指数函数,当IE的变化系数为2时,VBE的变化幅度约为18 mV(室温下)。以+2 V至–2 V的摆幅为例,最小IE = 2 V/2.2 kΩ或0.91 mA,最大IE = 6 V/2.2 kΩ或2.7 mA。VBE的变化幅度为28 mV。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我们能从一个方面改善发射极跟随器。为了让放大器晶体管发射极电流固定不变,现在使用 "ADALM2000实验:BJT电流镜" 中的电流镜来替代发射极负载电阻。电流镜能在宽电压范围内获取较为恒定的电流。晶体管中这种较为恒定的电流会导致VBE相当恒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流源中极高的输出电阻可以有效提高RL,但re保持为电流设定的低值。

改善的发射极跟随器

附加材料

  • 一个3.2 kΩ电阻(将1 kΩ和2.2 kΩ电阻串联)
  • 一个小信号NPN晶体管(Q1采用2N3904)
  • 两个小信号NPN晶体管(Q2和Q3均采用SSM2212),以实现最佳VBE匹配

说明

面包板连接如图4和图5所示。

Figure 4. Improved emitter follower.
图4.已改善的发射极跟随器。

硬件设置

波形发生器配置为100 Hz三角波,峰峰值幅度为3 V,偏移为0。示波器通道2的单端输入(2+)用于测量Q1的发射极的电压。示波器配置为连接通道1+以显示AWG发生器输出。在测量输入-输出误差时,应连接示波器的通道2,以显示2+和2–之间的差值。

Figure 5. Improved emitter follower breadboard circuit.
图5.改善的发射极跟随器面包板电路。

程序步骤

配置示波器以捕获所测量的两个信号的多个周期。产生的波形如图6所示。

Figure 6. Improved emitter follower waveforms.
图6.改善的发射极跟随器波形。
Figure 7. An Excel plot example of input vs. output error for resistor and current source load.
图7.电阻和电流源负载的输入-输出误差的Excel图示例。

低偏移跟随器

我们此前讨论的跟随器电路具有内置偏移–VBE。接下来使用的电路利用PNP发射极跟随器的VBE向上偏移来抵消NPN发射极跟随器的VBE向下偏移。

材料

  • 一个6.8 kΩ电阻
  • 一个10 kΩ电阻
  • 一个0.01 μF电容
  • 一个小信号PNP晶体管(Q1采用2N3906)
  • 三个小信号NPN晶体管(Q2、Q3和Q4采用2N3904或SSM2212)

说明

面包板连接如图8和图9所示。函数发生器的输出连接至PNP晶体管Q1的基极端子。Q1的集电极端子连接至二极管NPN Q3,这是电流镜的输入。发射极端子连接至电阻R1和NPN晶体管Q2的基极端子。示波器输入2+连接至Q2的发射极和Q4的集电极。Q3和Q4的发射集连接至负极(Vn)电源。为了实现优质晶体管匹配,Q3和Q4使用SSM2212 NPN匹配对。

Figure 8. Low offset follower.
图8.低偏移跟随器。

硬件设置

波形发生器配置为1 kHz正弦波,峰峰值幅度为4 V,偏移为0。示波器输入通道2设置为500 mV/div。

Figure 9. Low offset follower breadboard circuit.
图9.低偏移跟随器面包板电路。

程序步骤

配置示波器以捕获所测量的两个信号的多个周期。产生的波形如图10所示。

Figure 10. Low offset follower waveforms.
图10.低偏移跟随器波形。

在简单的发射极跟随器驱动容性负载时,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发射极电流仅受β乘以基极电流的限制,该倍数由驱动基极的信号源提供,因此输出的上升时间相对较快。下降时间可能慢的多,会受发射集电阻或电流源限制。

平衡压摆率跟随器

材料

  • 两个2.2 kΩ电阻
  • 一个10 kΩ电阻
  • 一个0.01 μF电容
  • 三个小信号PNP晶体管(Q2、Q3和Q4采用2N3906或SSM2220)
  • 三个小信号NPN晶体管(Q1、Q5和Q6采用2N3904或SSM2212)

说明

图11所示的电路在负载电流变化时,使用反馈来调节发射极跟随器中的电流。拉动负极输出的电流可以达到N(NPN镜的增益)乘以PNP Q3的电流。为了实现优质晶体管匹配,Q3和Q4使用SSM2220 PNP匹配对,Q5和Q6使用SSM2212 NPN匹配对(NPN电流镜增益为1)。添加第二个SSM2212,与Q5并联(以提高电流镜的增益)。

Figure 11. Balanced slew rate follower.
图11.平衡压摆率跟随器。

硬件设置

波形发生器配置为1 kHz正弦波,峰峰值幅度为4 V,偏移为0。示波器输入通道2设置为1 V/div。

Figure 12. Balanced slew rate follower breadboard circuit.
图12.平衡压摆率跟随器面包板电路。

程序步骤

配置示波器以捕获所测量的两个信号的多个周期。产生的波形如图13所示。

Figure 13. Balanced slew rate follower waveforms.
图13.平衡压摆率跟随器波形。

改善发射极跟随器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负反馈来降低有效re。可以通过增加第二个晶体管,通过增大开环增益来增大负反馈因子,以此降低re。单个晶体管被一个反馈对取代,后者向第一个晶体管的发射集提供100%电压反馈。这个反馈对通常被称为互补反馈对。R2的值决定着能否实现出色的线性度,这是因为它决定了晶体管Q1的IC,也决定了其集电极的负载。

互补反馈对发射极跟随器

材料

  • 一个2.2 kΩ电阻
  • 一个10 kΩ电阻
  • 一个小信号NPN晶体管(Q1采用2N3904)
  • 一个小信号PNP晶体管(Q2采用2N3906)

说明

面包板连接如图14和图15所示。

Figure 14. Complementary feedback pair emitter follower.
图14.互补反馈对发射极跟随器。

硬件设置

波形发生器配置为1 kHz正弦波,峰峰值幅度为2 V,偏移为0。示波器输入通道2设置为1 V/div。

Figure 15. Complementary feedback pair emitter follower breadboard circuit.
图15.互补反馈对发射极跟随器面包板电路。

程序步骤

配置示波器以捕获所测量的两个信号的多个周期。产生的波形如图16所示。

Figure 16. Complementary feedback pair emitter follower waveforms.
图16.互补反馈对发射极跟随器波形。

问题:

您可以给出发射极跟随器电路的三个特性吗?您可以在学子专区论坛上找到问题答案。

作者

Doug Mercer

Doug Mercer

Doug Mercer 在1977至2009年间一直在ADI公司从事全职工作,最后14年担任ADI公司研究员。ADI公司高速转换器产品系列的30多款标准产品都有他的贡献,AD783就是其中一款。自2009年起,他转而担任ADI公司的兼职顾问研究员,最近主要是作为ADI公司与伦斯勒理工学院的联络人,从事本科生电气工程教育推广和发展方面的工作。

Antoniu Miclaus

Antoniu Miclaus

Antoniu Miclaus现为ADI公司的系统应用工程师,从事ADI教学项目工作,同时为Circuits from the Lab®、QA自动化和流程管理开发嵌入式软件。他于2017年2月在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加盟ADI公司。他目前是贝碧思鲍耶大学软件工程硕士项目的理学硕士生,拥有克卢日-纳波卡科技大学电子与电信工程学士学位。